楚国古玉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?
古人制作玉器过程的记载非常之少,只有在《诗经》里有“玉不琢不成器”,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”,“如切如蹉,如琢如磨”这样的诗句,说出了一点点信息。
一直到清代,应英国人邀请,画家李澄渊才画出《玉作图说》,用文字图画说明玉器制作工艺,不仅画了玉人劳动操作的场面,还将重要工具名称都一一注明。
玉器制作工艺共分为1、捣沙,2、研浆,3、开玉,4、扎砣,5、冲砣,6、磨砣,7、掏堂,8、上花,9、打钻,10、透花,11、打眼,12、木砣,13、皮砣等13个工序。
制玉用的工具主要是砣具,用于切割、镂空、钻孔和打磨。此外,还有线具、金属片状工具、管具等。
玉器制作自古以来,均为手工操作,到清朝时也无太大变化,所以战国时期楚国玉器的加工基本与清朝差不多。到现在也只是部分用机械电脑代替,工序基本一致,玉器行业依然是半手工业。
一、制作解玉砂
解玉砂制作不易,须先槌碎砂石后磨细如面,由纱罗筛后用水调成浆糊状。
解玉砂有四种:一是黄砂,由石英制成,剖石取玉时用;二是红砂,由石榴石制成,用以剖玉成形;三是黑砂,为金刚砂,用于旋盘琢玉;四是珍珠砂,为云南、西藏红宝石制成,用以对玉器抛光,使其光滑润泽。
夷陵区有石榴石资源,现仍作为磨料在销售。
二、研浆
由纱罗筛后用水调成浆糊状,或用油调配以适用。
三、开玉(切毛石)
大块石头(玉璞)先用针锯去皮。
切毛石的锯直而无齿,两端各有两柄,二人对拉,不断往锯上蘸砂浆。
石开玉出后,将其锯成形,这时锯为聚钢条,锯玉时将锯蘸上盆里的黑砂浆就可以切开玉石了。
熊家冢玉器锯石时已有合金青铜器,应该是用锯条切石。
更早的玉石切割用麻绳粘解玉砂来回摩擦,通过解玉砂的摩擦力切开石头。
四、扎砣(切出玉器形状)
砣机也叫水凳,用脚踏木板带动木轴往复旋转,木轴带动砣刀旋转,砣刀用钢作圆盘,边甚薄,似刀。研究表明良渚文化时期已有水凳。
砣刀浸水红砂浆旋转,切玉,截成块或方条。
大片裁去设计图样以外的多余玉料,使玉器样式初步成形。
五、冲砣(去除棱角)
冲砣则是利用工具和红沙浆将玉料磨圆或成其它形状。现代人称为倒角。
六、磨砣
磨砣形状大小不同,约有六七种,冲玉之后磨玉。在冲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,磨出细节,使玉器表面变得细腻光滑。
七、掏堂
对于需要挖空的玉器(如鼻烟壶、瓶、碗、笔筒、杯等),需要在内部钻出圆洞,然后用工具一点点磨掉内部的玉料。
掏堂应先用钢卷筒掏其堂,工完,玉中心会留玉梃一根,遂用小锤击钢錾以振截之,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。若玉器口小而堂大,则再用扁锥头有弯者就水细砂掏其堂。
八、上花
上花是在玉器表面雕琢花纹。有用石榴汁画图案。
用具为小圆钢盘,盘边甚薄,似刀,名曰丁子,或用小钢码名为轧码。此具可以随意改作,大小以方便适用为度。
九、打钻
打钻是在需要镂空花纹的地方钻圆洞。
先用金钢钻打透花眼,名为打钻
十、透花
透花则是镂空花纹,主要工具为“搜弓”。现为线锯。
先以钢钻将玉片钻透圆孔,后以弯弓并钢丝一条,用时则解钢丝一头,随将丝头穿过玉孔,复将结好丝头至弓头上,然后用浸水砂顺花样搜花。
十一、打眼
对一些外观小巧且有固定形状的玉器进行钻孔,如扳指、烟嘴袋等进行打眼。
小玉器如烟壶、班指、烟袋嘴等不能扶拿,则将玉器按在板孔中或槽窝内固定,再用金钢钻打眼。
十二、木砣(用木打磨)
钢砣磨玉后虽平,但欠光亮,用木码浸水黄砂、宝料或用各色砂浆以磨之。若小件玉器不能用木砣磨,如有甚细密花样的不可用木砣磨,则以干葫芦片作小砣磨。
十三、皮砣(用皮打磨)
皮砣磨亮上光,以牛皮包木砣之上,用麻绳拉动,大小玉器皆用浸水宝料磨之。
皮砣上光后则玉体光亮温润,琢磨完毕。
注:扎、冲、磨、木、皮五砣均用挡沙板砣机;掏堂、上花用无挡沙板砣机;打钻、透花用弓子。
古代制玉不仅是一项技术活,更是工匠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。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的局限,制作一件完美的玉器往往需要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。这些精美的玉器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,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追求。